医学科普

主页>中医保健>医学科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5月25日,我国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个,其中包含9个传统医药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中国针灸学会联合申报的针灸项目列为其中之一。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教习活动,针灸项目评选出了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王雪苔和贺普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4位为传承人代表。

    程莘农(1921~ ),中医、针灸专家,江苏省淮安市人。师从民国温病大家陆幕韩,19岁时独立悬壶应诊。1947年11月获得中华民国考试院颁发的医师证书,1954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医学本科进修班学习,毕业后留该校任教。1957年被调到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工作,1975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研究室主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联合会副主席等职,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20世纪90年代被指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程莘农指出针灸疗疾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并提出了“辨证宜精、治疗宜专”的独到见解,总结出了一种易学、易教、病人痛苦小的进针法,取名为“三才进针法”,取意天、人、地三才,即是浅、中、深,进针时分皮肤、浅部和深部三个层次操作。程莘农主编和撰写的针灸专业著作,已经成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的主要范本,其中主要有《中国针灸学概要》《中国针灸学》《针灸精义》等。《中国针灸学》在长达30余年的时间内,再版了许多次,被译为英、法、西等多种语言,一直是中国国内国际针灸教学的教材,也是欧美各国的中医学子们认识和学习针灸的入门向导。

    继承人代表:程洪锋、杨金生、王宏才、程凯、王莹莹等。

    贺普仁(1926~ ),字师牛,号空水先生,河北省涞水县人。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20世纪90年代被指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现任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科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副主任等职。

    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贺氏针灸三通法”,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其中用火针治疗疑难病为其针法的一大特色,他依照古籍中的记载自制针具,挖掘了几近失传的火针疗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终于使火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满意的疗效,特别是在治疗乳腺癌、帕金森氏综合征、运动神经元损伤等疑难病方面显示出较好的功效。

    继承人代表:周德安、曲延华、王麟鹏、王桂玲、陈海英等。

    王雪苔(1925~2008),出生于辽宁省义县。1944年至1948年,先后在锦州医学院与国立沈阳医学院攻读西医学并于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直属华北卫生学校任教。1951年,协助朱琏建立中央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任学术秘书兼教研组组长。1955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后,历任针灸、中医文献、医史等研究室负责人、针灸研究所所长、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王雪苔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61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名中国中医科学院)创建了中医文献资料研究室,并对古代文献、现代中医药信息和民间秘方验方等做出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1978~1979年参与筹建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前身)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1985年将针灸专业委员会升格为中国针灸学会,并任副会长,主持常务工作;1980~1981年主持创办了《中国针灸》杂志;1979~1984年与鲁之俊共同发起创建了北京针灸学院。1982~1987年筹备并主持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创建工作,并先后被选为秘书长和主席,为世界针联的巩固和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建设性工作。王雪苔从事中医研究涉及针灸学、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等学科。曾主持腧穴名称国际标准化工作,指导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化工作,并曾担任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项目顾问。在中医文献学与医史学领域,致力于中医古籍的收集与整理研究,曾主持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后期编纂工作,亲自鉴别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7000余种中医线装书,并曾率先研制了适于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的中医药主题词表,该词表是《汉语主题词表》的组成部分,《汉语主题词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继承人代表:黄龙祥、吴富东、王振坤、刘炜宏、梁繁荣等。

    郭诚杰(1920~ ),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针灸硕士生导师,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1949年在陕西省秦岭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师资班,后留校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陕西针灸学会副会长、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等职。曾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科委优秀工作者”。

    郭诚杰在临床上辨证准确,针灸技术娴熟,擅长运用针刺或针药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周围性面瘫等疾病,开创了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先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他主持的“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疗效及机理探讨”获1978年陕西省科委一等奖,“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获1987年国家中医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与机理研究”获1988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的“乳腺增生治疗仪”获国家专利,并获1992年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医疗保健卫生用品科技成果奖,主持研发的“乳乐口服液”在临床上应用20余年,疗效甚佳。

    继承人代表:郭英民、殷克敬、张卫华、赵百孝、王瑞辉等。

    张缙(1930~),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9年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现为中国针灸学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创会终身名誉主任、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

    张缙较早提出了提高循经感传阳性率的激发方法,还提出循经感传具有普遍性、潜在性(隐性)、可激性、可控性等,对认识经络、指导针刺手法的临床,发展经络理论均有很高的价值。张缙总结了投针、推针、弹针、按针等4种速刺进针法,对24式单式手法予以定性、定序,对通经接气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基本刺法和毫针针刺手法两部分的主要制订者。

    继承人代表:张庆滨,王顺,吴滨江,张忆翎,张忆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