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主页>医院动态>媒体报道

【健康访谈】我院脾胃病科吕振军主任做客直播间 立秋中医养生之道 爱健康的你 还不赶紧学起来

 
8月6日 本期主题:立秋中医养生之道

 

一、何为四时养生及其养生的重要性
1、何为四时养生呢?
四时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素问·四气 调神大论》提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古人“四时”一词,指春、夏、秋、冬四季,指一年中的四个时间段。中华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万物生长规律,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三月“养生”、夏三月“养长”、秋三月“养收”、冬三月“养藏”的四时养生保健之道。因此,四时养生的基本涵义,应该是顺应春夏秋冬四季阴阳变化规律的养生保健活动。
顺时适变,包括顺应时间规律和适应寒暑变化而养两方面。时间规律包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昼夜节律、日月节律。这些时间规律和寒暑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只有顺四时、适寒暑,在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作出调整,才能保持健康。
 
2、四时养生的重要性及意义?
四时养生的宗旨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通过四时调摄,实现人体脏腑气血的平和协调,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简而言之,四时养生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进行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立秋之际,有何养生特点?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又称交秋,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 阳气渐收, 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 秋冬养生宜“养收”。具体可以表现为饮食调摄、精神调摄、起居调摄、运动调摄、脏腑调摄等。
 
(1)饮食调摄
民以食为天,在日常生活中,膳食的调摄非常重要。吴瑞《查脏腑气候宜忌服食诀》:秋三月,七十二日,饮食减省于辛味,增添于酸味之物,以养肝气,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通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辨证应用,补养人体所需的精气。饮食之道与人的生、长、化、收、藏都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日宜收不宜散,而中医认为,酸性收敛,辛味发散,故立秋起,可适当吃一些酸味蔬果,如柠檬、乌梅、柑橘、柚子等收敛肺气。饮食上还要尽量少食辛辣,以防泻肺气。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且“其在天为燥”,可知秋季燥邪当令,易伤津液,容易出现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也可出现或干咳无痰、或痰黏难咳的“燥咳”的表现。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以“润燥、补肺、养阴、多酸”为原则。饮食上宜适当选择具有滋阴润肺之功的食物,以滋阴润燥、益胃生津。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饮膳正要》载:“秋气燥, 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入秋后宜食生地粥、莲子百合汤、雪梨银耳汤等以滋阴润燥、健脾祛湿,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另外,可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市民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适应秋天这种干燥的特点,我们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液”,以缓解干燥气候对于我们人体的伤害。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我们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我国古代医学家就替我们提供了一条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那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这种方法,与我们现代医学中的给病号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
 
(2)精神调摄
《吕氏春秋》言“生则谨养, 谨养之道, 养心为贵。”养心而守神,守神而入静, 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淡境界。在生命过程中, “心神”易于动而外耗, 难于静而内守。秋季情志养生也要以“收”为要,要保持心境宁静。秋应于肺,在志为忧, 人们心情容易抑郁。因为进入秋天, 阳光照射逐渐减少, 人体的生物钟尚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 从而出现情绪及精神状态的紊乱, 对于有抑郁症或抑郁情绪的人来说, 秋天意味着抑郁症到了易发作期。
秋季情志养生方法:要做到心态平和、淡然,拥有一颗平常心,利于神志安宁,收神敛气;多增加阳光照射,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 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勤于运动,多参加一些室外活动如打太极、八段锦等养生操,放松心情;培养兴趣爱好,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在纷杂忙碌的现代社会中,尽其心力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保持心境愉悦, 奋发进取,这种积极有为的心态,使人身心洋溢着生动的气质、活泼的精神, 充实而愉悦,坚定而通达,“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用平和的态度科学分析解决问题, 乐观而不轻狂, 达观而不气馁,提升其生命之真率自然,畅然自如地度过每个阶段。
 
(3)起居调摄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 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10点入睡, 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早起还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意义。
起居养生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 秋季早晚温差较大,不要贪凉,夜温低,注意增衣被,慎用空调,以免受凉;室内温湿度适宜,室温22℃~28℃之间, 湿度50%~60%左右,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睡眠充足,一般8h左右,坚持午睡30min~1h,但睡眠也不宜过多;注意皮肤保养,秋季湿热重,防止皮肤感染,保持皮肤滋润, 科学洗浴,浴后涂抹护肤品。
 
(4)运动调摄
进入秋季, 天气逐渐凉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 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时期,故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以身体发热,微微汗出,锻炼后以感到舒适为标准,可以选择太极拳、瑜伽,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不适合选择运动量大的运动,避免运动后出汗过多,容易使邪气趁虚而入。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更要注意运动适度。
 
(5)脏腑调摄
立秋时节宜养肺护肝。中医专家认为,立秋过后,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容易产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而此时,肝脏、心脏及脾胃还处于衰弱阶段,因此,立秋过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因此要加强调养,使肺气不要过偏,影响机体健康。专家指出,要适当多润肺,多补充水分,少食辛辣、烧烤、油腻、伤胃的食物,相反,可多吃点果仁类的食物。起居还宜早起早卧,多呼吸新鲜空气,多做深呼吸,以及时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注意不做剧烈运动,不过度劳作可适度慢跑,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另外,在肺盛之时易影响到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气血,肝气受制的秋天,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表现在生理方面则为容易引起气血失调等疾病的发生,比如:内分泌紊乱等问题,像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问题等。当出现此类现象时,可通过养阴、柔肝、疏解等方法调理。
 
三、立秋之际,需注意防治哪些疾病?
(1)胃肠道疾病
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痢疾、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预防工作尤其重要。立秋后逐渐下降的气温,适宜一些致泻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是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所以,立秋后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调理,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防止腹泻和感冒。《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秋三月, ……疾病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少。”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金与肾水又是母子关系, 如果在秋季没有遵循养生之法,损伤于肺,使冬季闭藏能力减弱, 冬天会发生飧泄病。
 
(2)呼吸系统疾病
五脏在所应季节出现发病的高峰。肺主气,司呼吸,在秋季容易发生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如气管炎、哮喘、感冒等。肺在体为皮毛,容易出现毛发干枯,皮肤干燥甚至瘙痒等症状。立秋过后,再加上时而来袭的台风影响,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寒乍暖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可乘之机,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重者会得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哮喘等。提醒市民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另外,人们习惯使用空调,会导致夜晚睡眠时寒气侵体,体质下降,诱发感冒、肩颈疼痛等疾病。专家表示,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转凉,提醒广大市民在居家环境中不宜24小时空调全开,尤其是夜间,尽量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近来突发降雨天气较多,市民出门当心淋雨,容易引起身体不适。提醒出门时最好随身携带雨具,或备件衣物,以备不时之需。
 
(3)情志疾病
《灵枢》有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夏秋季时,阴阳变化, 平衡状态被打破, 容易出现失眠。《医林改错》中所言“交节病”即是如此, 指两个季节交替时,容易发作,或者加剧的疾病。现代医疗气象学“气候变化过敏”现象,也是指因为气候变化而诱发的一系列人体不适,包括失眠、抑郁、焦虑等。研究显示,抑郁症在春季与秋季多发,且抑郁的程度在秋季有加重的倾向,亦有研究示,失眠患者在夏秋季节易有焦虑倾向。秋季时,自然界由阳气为主转化为由阴气为主,早晚温差大,昼热夜凉,阴阳不相顺接时,容易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而情志失常又可影响脏腑气机,正如《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
 
(4)脑血管疾病
有资料表明,秋季为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其中以清晨时6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最多,原因一是秋季气候干燥,会消耗掉人体内的大量水分,特别是老人的血粘稠度高,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缓慢,加上血管缺少弹性,特别是脑部血管较细,一旦血液流动受阻,很快形成脑血管疾病(脑血栓、脑出血、高血压等等)。原因二是很多老人的肠蠕动功能差,容易便秘,在如厕时,时间较久,周身血液流通不畅,会使大脑供血和供氧不足,加上消耗体力,故老人容易发生脑血管疾病。
 
四、疫情防控
这段时间,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疫情波及了多个省份——“新冠”再一次露出它可怕的面目,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进行时,防控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经过这一年半来的抗疫,我们取得了科学的防疫经验,事实不断证明,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发挥了应有的治疗作用、协同作用和防变作用,(中医药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用黄芪、太子参、金银花、菊花、玄参、北沙参等等可以煎服或选取两三味泡水代茶饮)疫情防控工作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任何环节都不能马虎,一旦在个别环节或地方出现松懈,病毒就会卷土重来。
首先,每个人应当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思想上不能松懈,要积极注射疫苗、戴好口罩、勤洗手、少聚会、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就一定能扎牢织密防疫的篱笆。在这场疫情防控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环,任何一环失守,都有可能让许多人的努力“归零”。
其次,每一个公共场所都要认真、扎实、科学地做好防疫措施,绝不能因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时间久了,就出现懈怠情绪,甚至产生“常态化”约等于“正常化”的错觉。任何环节的麻痹大意,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多个国家陆续出现疫情高峰,我们“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进出口岸,需要十分严密的防控管理,顶住外来的病毒反扑。一旦防控工作不到位,防控链条出现漏洞,防控措施存在缺失,就会让病毒钻了空子。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大流行传染病,我们必须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当下,什么时候能完全战胜病毒,仍是一个未知数,我们所能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扎实做好防控,不管“防”多久,都要细致耐心地坚持下去。